主题:【原创】美国石油公司员工数量 -- Swell
- 共: 💬 3 🌺 7
- 新: 💬 3 🌺 4
这里稍微总结一下。
公司多如牛毛牛毛,我就挑大的说了。
美孚石油在6万左右浮动。
雪弗莱5万。
connicophillips: 一万。
加油站分两种,一种公司直营,一种类似加盟店。加盟店是绝大多数。但是总公司也有会相当多的人负责管理每个地区的加油站。确保安全和质量。
我以前写过,石油公司和油服公司的关系是房地产商和建筑商的关系。盖一个小区可能需要上万人。但是盖完了交钥匙给地产商了。地产商的小区物业可能就5个人,10个人。所以油井管理真不需要很多人。现在一切都芯片化,自动化,很多油井管理者都是坐办公室的。
那是不是油服公司就是很多人。我也举几个大的公司的例子:
斯伦贝谢:11万
哈利伯顿:6万
baker:5万
这些都是世界性的全球做生意。临时工已经算在里面了。极少数的,比如在油田给工人做饭,开面包车运输工人这种,属于外包。不算员工。但那些明显不是核心业务。另外谷歌ai给出的答案:美国有大概11万人从事石油开采的职业。和这些数字是吻合的。因为这些公司是全球性的,只有一部分从事美国业务。
中石油为啥那么多人。历史原因。各种合并,重组。历史上各种石化企业,比如我家乡的吉林石化。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办法,我只留最赚钱的。不赚钱的少赚钱的关闭。这显然是不符合国情的。所以各种层峦叠嶂的架构,也是没办法的。加油站服务区等直营,也是人口大户。加上全线覆盖,从开采到销售。
总之吧,人员确实是冗余。但是十倍不至于,大概我觉得规模缩减到1/3没有太大问题。
私有化不就解决你想说的问题了吗?
石油石化国电南电铁总,能最快速激活市场经济。
中石油听着人挺多,如果直接就批判,也是不对的。 主要是经营模式/历史原因/也要占了大头。
比如说加油站,中国都是直营的。中石油大概有2万左右的加油站。而中国加油站一般是服务比较全的。一个加油站十几,甚至几十个员工不奇怪。那这就几十万人出去了。而且中国的石油公司说是上下游全覆盖,那是真的全覆盖。意思就是说除非技术上能力不够干不好,否则就必然自己干。这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全覆盖的意思是不太一样的。其他地方的意思是上下游的业务,比如说开采,炼化,销售都有涉及。但是不至于亲力亲为。比如加油站可以搞加盟模式,开采负责投标,发标,管理,但不亲自动手。所以人力是不一个量级的。
石油公司早起都是全覆盖的,因为你不开采自然就没得卖。开采出来了忙着自己挣钱自然不卖给别人。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,必然催生着行业细分。建楼的和卖楼的非放到一起,他俩都做不好。 一个楼盖只需要几个月,卖/管理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件。 模式不一样。 但中国这个也有历史原因,海外市场过去很难进得去,只能聚焦国内。既然如此,那自然就都是一家了。
中石油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社会责任。这部分我还是受益者。吉林石化在九十年代风雨飘摇。整个吉林市数百家企业倒闭。城市已经有接近一小半人下岗。吉化这个当年的巨无霸也开始开不出支。 欠薪,少薪开始蔓延。 大家根据经验觉得下一步就是企业倒闭,工人下岗。但是吉化基本就是半个吉林市,加上为它配套的,那就是大半个吉林市。 它要是倒闭了。那整个城市真的就要变成现实版的哥谭了。 当时其实已经有苗头了。类似像“漂白”那种恶性案件,当时很多都是压着不报道而已。
好在国家决定抓大放小。吉化变成中石油的一部分,当时没有断气。接下来幸运的赶上了中国20年的大发展。于是一代人得以善终。 考虑到我99%的亲人都在吉林市。所以也必须感谢中石油。但是,换个角度,这就是10几万人的包袱压到另一个企业上。而把石化企业建设到一个高寒地带,这个时代的错误(在当时不算错误,既有水,又有电/铁路的地方,哪怕冷点,也是可以接受的),只能说改正的时间和难度又增加了。对我们吉林市的人民来说,幸运了。对于广大开车加油的人来说,对不起了,你们付出代价了。